有關資源垃圾回收處理補貼政策之檢視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吳先琪教授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顯示,2020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為986萬9675噸,其中包含41.2%的一般垃圾、53.5%的資源垃圾及5.4%的廚餘。一般廢棄物中的資源垃圾約528萬噸,比2020年申報事業廢棄物資源回收的數量301萬噸還要多(環保署,2022,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110年)。由於前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民眾外送或外帶食物及網購的頻率增加,導致資源垃圾量從2019年的502萬噸,躍升至2021年全台567萬噸。

環保署對於此「資源垃圾」的做法是將其公告為「應回收一般廢棄物」,並且向此資源垃圾之源頭製造及進口業者徵收回收清除處理費,然後補貼清除及回收處理業者,藉此達到回收再利用之目的。現在納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已經有13大類33項67種,如此龐大的種類、接近每年88億的徵收清除處理費、龐大的回收、查核、認證、回收等執行系統,形成一個相當大的經濟體系。

但是面對如此數量龐大的「資源垃圾」,以及其可能存在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危害,現在的作法是否降低了資源垃圾對我們的環境污染,增進了我們的健康呢?以下以紙容器回收為例,最一個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環保署對紙容器之製造輸入業者,徵收回收處理基金,每公斤5.4元。這兩年補貼費用調降至補貼處理業者(台灣目前僅三大家)5.69元,給清除業最低4.8元。每公斤紙容器僅徵收5.4元,但是要付出10.49元。(聯合報,2022,04,09)

對於基管會之決策,造紙公會強烈建議維持過去較高之補貼費率,因為紙容器、紙餐盒補貼費率和廢紙收購幾無價差的情況下,將嚴重打擊近幾年分流推廣成效,更沒有考慮疫情期間回收工作者外出移動的風險和收入不足的窘境,等同於開循環經濟倒車。但是這裡強調「循環經濟」,那麼「循環經濟」是補貼回收紙餐盒的目的嗎?

在此,探討的重點是:如果回收處理紙容器,製造出可用的紙漿,比直接購入廢紙再製成同樣紙漿要額外補貼10.49元,表示用紙容器製造紙漿比用廢紙製造紙漿的成本高10.49元以上,因為紙廠可以省下廢紙原料費,又得到處理成本的補貼。以目前短纖紙漿的進口價每公斤18元估計(此為網路原物料行情,廢紙再生紙漿的價格必定較此為低),用紙容器製造紙漿比用廢紙製造紙漿的成本高50%以上。

廢紙回收再製成紙的程序包括:解包→散漿→除污除渣→篩洗及篩選→脫墨→淨漿→磨漿→漿槽調成→抄紙→烘乾→包裝出廠,其程序中有許多加熱及動力的消耗,因此回收處理的成本中電力及燃料的費用佔20%至50%以上(Money,2021)。而製造每噸紙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到1/4噸(張等,2019)。紙容器因為品質不均勻、塑膠膜不易分離、有機性雜質多,以其較高之處理成本估計,應比用廢紙為紙漿原料約提升能源消耗及碳排放50%以上。

僅從能源及碳排放的角度看來,紙容器回收再利用沒有比一般廢紙回收再利用更好。但是目前環保署的做法是補助紙容器回收,而沒有補助廢紙回收。若是因為補助的誘因,使原本有利潤的廢紙回收,競爭不過紙容器回收,而造成污染較少的原料沒有儘量利用,反而先利用污染較高的原料。紙容器回收的補貼策略顯然與環境保護的原則背道而馳。

有些需要高成本的回收再利用項目,因為可以取代高污染、高耗能或高排碳的原料,從環境保護,或是從國家碳帳的理由,還是可以用補貼來衝高循環利用的比例。也就是說,延伸生命週期評估,上溯至原料的開採,衡量國家節能減碳的需求,可以選擇有顯著淨節碳或淨節能的項目進行補貼。

當前必有不少的回收利用補貼項目,落入「為回收而回收」的迷失,而不是為了環保而回收。例如塑膠瓶回收,很純的1.25噸回收塑膠瓶磚,可以生產1噸塑膠粒,然而再生料比起新料貴三成。如果在商言商,加工者不可能採用。如果用了,多半是為了實踐綠色企業的社會責任。至於產製這些再生塑膠粒能不能有淨節能或淨減碳則有待評估了。

現在也將生物可分解(生質)塑膠廢容器公告為應回收項目,回收補貼費率為每公斤15.17元,較各項材質容器均高。但其外觀與一般塑膠相近,回收商僅能依產品種類及經驗分類,且因數量比其他廢塑膠容器少,常在分類線末端才撿出,雜質率偏高。又因為原本材質聚乳酸,若混入其他塑膠類經加工後品質下降,回收意願較低。統計近3年回收量約在360至480公噸之間,回收後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做為鍋爐替代燃煤使用(吳,2021)。既然是要這材質在環境中分解或是進焚化爐為其最終處置方法,為何要回收利用?如果同樣要回收利用,為何要補貼這種塑膠的回收?這顯然又是一個為「綠色」而綠色的例子。 補貼是一種推動環境保護的方式,但是決策之前,務必要評估補貼的結果,看是否真正地對於減少污染及保護環境有幫助,否則適得其反。所以一般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徵收費用及後端收集處理補貼的決策前,必須審慎以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評估整個回收再利用程序是否得到淨減碳或淨節能。而有心推動循環經濟者,應該投入心力研發降低收集、分離及純化等能源與排碳成本的回收利用方法,研發容易將不同材質回收分離的產品設計,研究減少廢棄物甚至沒有廢棄物產生的產品服務模式,或甚至是不產生廢棄物的人類生活模式。

參考資料:

  • Money D J,2021,科技新報20211214。
  • 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2021,環保署基管會調降回收補助費率 造紙公會籲請暫緩實施,紙業新聞20210610。
  • 吳姿賢,2021,可分階塑膠回收率低 環保署擬邀業者專家研商,聯合新聞網,2021-09-19。
  • 周彥妤、鄭朝陽,2022,環署擬改紙容器課徵費率,聯合報20220409A5。
  • 張欣、張放、蔡慧、張輝,2019,紙廠的CO2排放及碳強度的算法和分析,中國造紙學報,1,36-42。
  • 環境保護署,2021,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110年。

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資源回收資訊網

prev next
會員留言 請先登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02-23688500
service@ceita.org.tw
CEITA
02-23688500
Room 402, No. 71, Zhoushan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 Taiwan
service@ceita.org.tw
訂閱最新消息

訂閱後,您會收到我們的最新消息

    SUBSCRIBE US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fter you subscribe.